• 主播刘彦     如何避免常见英语学习误区

    • Just for Fun

    • 片段讲解秀

    • from:《蒙娜丽莎的微笑》

    134'

    关于学习英语的方法论,大家见过的吹得天花乱坠的内容多了去了。我最希望大家记住的只有一点:学英语没有速成,只能靠积累!

    要是你不认同这一点,也就没有必要再往下看了。如果你认同,那么接下来我就来说说中国人有哪些常见的英语学习误区。这是我跟英语打交道三十多年来,通过自己目睹的实例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经验之谈。(See? 要积累!)

    286'

    误区一:过度纠结发音够不够“原汁原味”,盲目相信native speakers一定是好的,中国人的发音一定是不够好的。

    发音重不重要?当然重要。但是,什么东西都得有个度,过度纠结发音够不够“原汁原味”就不值得了。

    中国人最常见的思维定式是:一方面,母语者才可信,他们的发音才标准,一定要发成他们那样才靠谱。另一方面,中国人再好也只是中国人,只要你不是在国外出生、长大,你的发音就不可靠,终归是中式口音。

    母语者相对来说发音准,这无可厚非。但绝不用盲从。如果这种“发音一定要跟老外一样”的心态不扭转过来,其他都是白搭。真的,因为即使真的跟老外一样了,你也会因为说话的人不是老外而觉得他发音不够好。一旦钻牛角尖,学英语就失去了意义。

    那么,怎么避免这个误区呢?

    1. 想清楚自己到底要走英式英语还是美式英语的道路,然后保持一致性,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。

   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没有孰优孰劣这一说,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就OK。不过,由于电影、美剧等流行文化产品的冲击,美式英语的资源和材料远比英式英语的多,所以相对来说选美式英语更容易一些。(再强调一遍:更容易不等于更好,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。)

    喜欢英式英语的,可以多听多模仿BBC、The Economist等等的音频内容,多看英剧。

    喜欢美式英语的,可以多听多模仿NPR、CNN等等的音频内容,多看美剧。

    2. 理性对待发音问题,记住:自己的目标是保持统一,不在英式发音里夹杂美式发音,不在美式发音里夹杂英式发音。只要整体风格保持一致就可以了,不要强求每个词的具体发音听起来一定要跟外国人一样。

    3. 找中国人给你纠音。

    你没看错,是找中国人给你纠音。原因很简单,外国人可以做很好的发音示范,但因为语言限制,没法用中文跟你解释你的发音有什么问题,该如何改进。(你要能碰上那种中文好到家的老外,英语又是他母语,你当然可以找他纠音。但这毕竟概率太低。)

    找个发音足够好的中国人给你纠音,效果绝对是比纯老外好的。因为中国人能够用你听得懂的语言,把问题说清楚。他也更清楚中国人容易犯什么样的错误,哪些音因为中文里不存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是挑战,该如何用中国人可以做到的方式来改掉错误的发音等等。

    194'

    误区二:练听力必须选BBC、CNN这样的新闻素材。

    不是随便一个母语者,都具备新闻主播那样的发音、口齿清晰度和断句能力的。如果只听BBC、CNN这样的新闻素材,很大程度上把自己框住了。你再去听其他的内容,会发觉适用性太低。一来普通人的对话可能很少涉及这些话题,所以假设你听一段美剧台词,你会发现大多是没接触过的内容;二来普通人没有主播的专业播音腔,语速时快时慢,声音时大时小,有人口齿模糊,也有人有较重的地方口音。如果你平时只听新闻素材,那自然驾驭不了了。

    怎么避免这个误区?

    1. 拓宽自己的听力素材渠道。除了新闻,也试试听影视片段、TED演讲、有声童话书、podcast等等。只有多听各种内容、各种语速、各种口音的材料,你的听力才会全面提高。

    2. 放弃不切实际的目标,比如“我一定要做到听任何英文内容都完全无障碍”。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千万不要过分纠结。真的,没有任何人能做到听什么都完全无障碍,包括native speakers。毕竟,有些对专业领域要求特别高的内容,听不听得懂取决于专业知识水平,不取决于听力水平。不信你去问问不是医生的老外,他们看医务剧,那些涉及手术的专有名词他们都能听出来?都能写下来?

    即使不是专业领域的东西,能否逐字逐句完全听懂也取决于说话人的口音、咬字清晰度等等。有些人口齿不清,有些人声音过于嘶哑,有些人口音特别重,有些人总喜欢窃窃私语,这些都会导致别人不能完全听懂每个词。所以,一定要放弃“零障碍”这个不切实际的目标。

    很多时候,也正是这个目标导致了我们只选择BBC、CNN这样的新闻素材,不是吗?因为它们符合“零障碍”这个目标,也是听力考试偏爱的类型。但请记住,提高听力不只是为了考试。

    3. 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,培养更多方面的兴趣。

    只要你认同“提高听力不只是为了考试”,这个第三点就是很自然的选择。一旦对各方面的话题都有兴趣,时不时做一些相关的知识储备,你在听各种材料的时候才不会觉得自己是个小白,什么也不懂。

    回到新闻上。很多从不关注时事的人,你说怎么可能听懂bilateral relation、economic sanction、nuclear proliferation这样的表达呢?

    所以,虽然只听BBC、CNN是误区,走到另一个极端,完全不听新闻也是错的。关键是要听各种类型的东西,拓宽自己的知识储备。

    134'

    误区三:词汇量不够,先去背单词书或词典,等词汇量足够大了,再考虑其他的。

    新东方的俞敏洪老师就声称背过词典,也有不少老师提出过“抄词典”的方法,好像信徒不在少数。

    我不敢说这种方法没有任何效果,但它肯定会让背单词的人倍感折磨。短期背下来的单词,没多久就又忘了,再背再忘,再背还是忘,于是学习积极性消失殆尽。而且,如果一定要等词汇量足够大了再考虑其他的,你就发现词汇量永远不够大,于是永远进入不了下一个阶段,洗洗睡了得了。

    怎么避免这个误区?

    研究表明:一个人的词汇量在4000左右就可以和老外正常交流了,所以重要的是培养自己造句的能力,争取用有限的词语造出不同的句子,以满足不同情景的需求。再根据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实际情况,去补充一些新的单词,理解式地记下来,不时使用它们,让它们真正进入你的知识储备。

    还有一句老话: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通过你感兴趣的东西来提高词汇量,比什么都有效。比如,我当年通过My All这首歌第一次接触到emblazon这个高大上的单词,一辈子再也没有忘记过。再比如,我当年通过Dan Brown的小说Digital Fortress第一次接触到POTUS,同样一辈子再也没忘记过。

    总体说来,阅读还是公认的提高词汇的最好的方式。但也许你会说,我就是词汇量不够,所以完全读不了原版书啊。不要紧,一点一点来。先把4000左右的最简单词汇搞定了(这可是包括a、the、you这些最基本词汇的),再慢慢尝试从最简单的初级读物开始,只要你有兴趣,剩下的都不是大问题。

    110'

    误区四:语法没有那么重要,能沟通就行了。

    如果你学英语不是为了应试,肯定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想法。乍一看似乎挺在理,语言确实是用来交流的,如果能懂彼此的意思,即使有语法错误也没什么大不了,天塌不下来。

    问题就在于,作为英语非母语者,如果不注重语法,很多时候你脱口而出的中式英语真的会影响对方的理解。我见过很多老外因为不懂中国人组织的语句结构而彻底蒙圈。他们并不是听不懂每个单词的发音,但就是不懂组合在一起的句子。所以,语法很重要,它是真真切切会影响交流和理解的。

    也许你又会问:还有很多母语者也说带语病的话啊,没见他们影响交流啊?

    这么说吧。即使不影响对方理解你的意思,说话不注意语法规则,漏洞百出,也是会被认为层次低,从而容易被歧视或鄙视的。你去试试张口闭口就he don't like no money, she got her hair did,别人怎么看你?

    怎么避免这个误区?

    老老实实学语法,并严格按照语法规则来说和写。千万不要随便相信流行文化作品里的例子,比如歌词(尤其是说唱歌词)、影视剧台词等等。

    当然,为了练习听力和培养兴趣,肯定会接触到歌词、影视剧台词之类的东西,切记:碰到不符合你学过的语法规则的例子,以语法规则为准!如果不确定,就找靠谱的人问。永远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接触到的例子一定是对的,然后照搬。

    145'

    误区五:学英语是严肃的事情,还是要相信课本、相信规矩,听歌、看电影之类的方法都是借着学习的名义玩耍,根本没用。

    在误区四里我提过,要严格遵循语法,不要随便相信流行文化作品的例子。但是不要走到另外一个极端,只认教材,只认“规矩”,只信“权威”。

    语法是比较特殊的领域,它确实基本上是万年不变的。但总体来说,语言是不断变化的。就像中文,几乎每周有新的网络流行语冒出来。你可以嗤之以鼻,说它们是垃圾。但那么多年过去了,当年被语言专家鄙视并预言一定会灭亡的“给力”、“赞”不都依旧坚挺吗?你还能说它们不是正式的中文?

    怎么避免这个误区?

    结合文化背景学真正鲜活的语言,才是正确的选择。中文如此,英文也一样。

   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cock。当年的英语课本一直教大家:cock是公鸡,公鸡是cock,天经地义。实际情况呢?在现代英语里,cock基本上只用来表示penis,也就是男性生殖器官。只要平时看剧或看电影的时候稍微留意一下,你就会知道这一点。(如果要说真正的公鸡,必然是rooster,而不是cock。)但如果你只信课本,只信老师教的,那就依然会认为cock=公鸡。你试试对老外说China looks like a proud cock on the map(中国在地图上看起来像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公鸡),看人家什么反应?

   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,说明的道理都是一样的:学英语必须得结合文化背景。而正是因为大家通常认为的“玩耍”(看剧、看电影、听歌等等)是学习文化背景最好、最自然的方式,所以学英语一定要“玩耍”。只不过自己要留心,多做功课、多问为什么,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。这样才不会只是玩耍而什么都没学到。

   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,重在积累。

    1970-01-01   61赞       6踩       172602浏览 评论(99)
主播刘彦
女一号lv48

33296/33761

粉丝 1670关注 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