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ULIE·Mlle     #魔方审片局#《裂缝》中的女性政治 「完结篇」

    • Just for Fun

    • 片段讲解秀

    • from:《蒙娜丽莎的微笑》

    在这个讲述女性之间关系、表面上男性缺席的影片中,实则蕴含着:女性在男权社会下感受到的压抑、恐惧乃至牺牲、死亡的悲剧命运。

    即便是在一个男性缺席的世界里,女孩子的话语体系却还是和男权社会一模一样(Miss G两次提到“篡权”,“抗议”等政治术语)。

    而Miss G俨然就是这个国度里的“君主”,而女孩子们也根据年龄、欢迎度等也自动呈现出等级阶层。但因为她们的性别本质,这个政治体系和纯粹男性的政治场仍有所不同。男性的政治取向是开疆拓土,侵略扩张,而女性的政治取向则偏向向内。

    Miss G小姐训练女孩们在小湖里游泳,但她讨厌开阔的海域。她教导女孩们要有勇气有激情,但她自己却不敢面对外面的世界。这种剥离的两层世界构成了这个畸形的女性政治场,一旦有外界因素接入,很快就能让其分崩离析。

    Miss G多次向Fiamma提出:“Let's be best friends!”“最好的朋友”在本片的语境中蕴含着比字面更丰富的意义,这种关系是单一性的,排他性的,竞争性的。
    这种关系已经从“忠诚(Loyalty)”上升为了“占有/迷恋(Possession)”,和男女之间的“爱情”何其相似。

    "圣艾格尼丝之夜(The Eve of St Agnes)”一段将影片推向了高潮。这是全片最重要的一个互文(intertextuality)。
    这是济慈的一首诗作(小团体中的一个姑娘非常擅长济慈的诗,而诗人约翰·济慈本人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,其诗作中歌颂的自然之美、渴求自由等意涵,使其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MOTIF)。

    “圣艾格尼丝之夜”原本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纪念日

    纪念的是四世纪时的罗马殉道者圣艾格尼丝,她13岁死于火刑,死时仍是处女之身,主为其贞洁感动,行刑当日雷雨交加。死后八日,女孩带着羔羊升入天堂。

    从此,圣艾格尼丝成为处女的守护神。而民间的习俗是说:如果在“圣艾格尼丝之夜(即1月20日)”当晚,女孩遵从一定的礼节(全身赤裸、空腹仰卧等等),便可在梦中看见自己未来丈夫的面容。
    这些习俗在不同国家有所差异,比如苏格兰的版本即是:女孩子们聚集在一起,向空旷的地方丢谷物等......

    济慈的这首42节斯宾塞体长诗,描述的是在“圣艾格尼丝之夜”,一个教堂的僧侣爱慕一个年轻的姑娘,尾随她回家并躲在她卧室的衣柜中看着她更衣入睡。当晚,他们相见并成功私奔。
    这本是一个类似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的故事,但结局是相反的。

    反观影片,在这一段中,姑娘们头戴花环,几个扮演成诗作中的情圣波菲罗(Porphyro),几个扮演成美丽的玛德琳(Madeline),她们喝酒,跳舞,庆祝(celebrate)。
    直到醉酒的Fiamma摔碎了一个玻璃瓶,Miss G闻声前来,终止了一切,并带走了人事不省的Fiamma。

    “处女是值得被赞美和嘉奖的”,“失贞等于罪恶”。为什么要纪念“圣艾格尼丝之夜”。
    这些,归根结底,反而是男性视角下的价值评判。

    如果将影片中的整个女性群体看做一个整体,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的解读:女性,如果因为欲望的驱使(Miss G)而失去了贞洁(Fiamma),并被男性看到(Di),那么她们必须接受惩罚(死亡)。

    Miss G曾教导女孩子们要有“欲望(Desire)”,有“生之欲望”,有“热爱的欲望”,她自己也有“出走的欲望”,但这一切仅停留在“欲望”,她没有跨过“现实”这道鸿沟。

    “欲望”和“现实”之间的“裂缝(Cracks)”也许正是影片题目的隐喻。
    这种欲念太偏执,太狭隘,要以他人的死亡、美丽的消逝作为代价。

    最终,Di不告而别。她决定走出这个封闭的世界,去用自己的经历感知和判断。这是一个从表面意义上而言充满希望的结局——女性开始寻求独立。

    最后出走的Di,也许迎接她的是独立自主的人生,但也许是悲惨坎坷的前途(这与济慈《圣艾格尼丝之夜》中,男女主人公最后冲破世俗私奔的道理一样,是开放式的,但最起码两者最初了勇敢的尝试)。

    “出走”行为本身是对女性勇气的赞美,但隐含的、不可否认的一点,Di最终离开了这个完全由女性构成的社会,重新回归了拥有男性的世界。

    1970-01-01   87赞       4踩       3271浏览 评论(33)
JULIE·Mlle
女 戏骨lv62

58173/59094

粉丝 2183关注 399